陕西农村债务化解推进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

 文章资讯    |      2025-09-17 11:39:20

image

农村债务问题是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障碍。当前许多农村地区存在历史债务负担重、融资渠道单一、债务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和乡村产业发展。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采取系统化、精准化的措施,既要化解存量债务,又要防范新增债务风险。

建立村级债务台账是首要任务。每个行政村应当组织专人全面梳理村集体及下属经济组织的所有债务,包括债务来源、金额、利率、期限、担保方式等关键信息。建议使用统一的电子表格模板,按债务类型分类登记,明确每笔债务的责任主体和偿还计划。这项工作更好在乡镇经管站的指导下进行,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台账要实行动态更新,每月核对一次,便于及时掌握债务变化情况。

分类处置是化解债务的核心环节。对于公益性债务,如村级道路、水利设施等建设形成的债务,可以申请财政专项资金予以化解。各县应当设立乡村振兴债务化解专项资金,按照"村级申请、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的程序,对符合条件的公益性债务给予适当补助。对于经营性债务,要重点盘活村集体资产,通过租赁、承包、入股等方式增加集体收入,用收益偿还债务。特别要推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的盘活利用,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新业态。

创新融资模式能有效控制新增债务。推广"政银企村"四方合作模式,由县政府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商业银行提供优惠贷款,农业龙头企业提供担保和技术支持,村级组织负责项目实施。这种模式既能满足乡村发展的资金需求,又能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同时要积极发展农村合作金融,鼓励村民以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入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内部融资解决发展资金问题。

强化村级财务管理是防范债务风险的关键。严格执行村财乡管制度,所有村级支出必须经过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报乡镇审核备案。大额支出必须进行公示,接受村民监督。建议每个村配备专业会计人员,定期组织财务培训,提高村级财务管理水平。乡镇要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对债务率超过警戒线的村进行重点监控,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发展特色产业是化解债务的根本出路。各村要立足资源禀赋,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可以发展优质农产品种植养殖,建立农产品加工厂,延长产业链条;可以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可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手工艺品产业。重要的是要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能够分享产业发展的收益,这样才能真正增强村级偿债能力。

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能为债务化解提供新途径。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允许村集体以土地使用权入股与企业合作开发。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晰集体资产产权,发展股份合作经济,让沉睡的资产变成活资本。这些改革不仅能增加村集体收入,还能为债务化解提供资产支撑。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要选派干部到债务问题突出的村担任书记,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协调解决债务问题。同时要注重培养本土人才,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可以组织村干部到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开阔视野,提升能力。

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必不可少。县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定期对各村债务情况进行检查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举债行为。要将债务管理纳入村干部考核内容,对造成重大债务风险的追究相关责任。同时要完善村民监督机制,保障村民对村级债务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数字化手段能提升债务管理效率。推广使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实现债务信息的电子化管理和动态监控。通过手机APP等渠道向村民公开债务情况,提高透明度。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债务结构和风险,为决策提供参考。

这些措施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协同推进。省级要出台指导意见,明确债务化解的政策框架;市级要加强统筹协调,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县级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组织推动落实;乡镇要承担直接指导责任,帮助各村解决实际困难。只有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才能有效化解农村债务问题。

农村债务化解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坚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措施。要注重标本兼治,既要解决当前的债务问题,又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防止债务问题反弹。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一定能够破解债务难题,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